close

一、管理學名詞解釋(每小題2分,共10分)

()、公平理論(Equity Theory)

()、策略規劃(Strategic Planning)

()、知識管理(Knowledge   Management)

()、計畫評核術(Project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, PERT )

()、公益相關行銷(Cause-related Marketing)

 

二、羅伯•柯普朗(Robert     S. Kaplan)與大衛•諾頓(David P. Norton) 提出平衡計分卡(balanced scorecard)架構供管理者從四種觀點衡量組織績效:

()、請以圖形表示其架構。(5分)

()、簡述平衡計分卡的意義及用途。(5分)

 

三、當組織進行變革時,管理者應採取什麼策略以降低員工抗拒?(10分)

 

四、羅伯•霍斯(Robert House)1971年提出路徑-目標理論(Path-goaltheory)中:

()、其情境變數為何?請以圖形表示其模型。(5分)

()、請扼要說明該模型的意義為何?(5分)

 

五、何謂衝突?(2分)解決衝突的方法為何?(5分)你認為管理者應如何做好衝突管理? (3)




一、

(一)、公平理論

1. 提出者:亞當斯(Adams)

2. 員工將自已投入與產出的結果與他人比較,判斷所得報酬是否公平

3. 參考對象:他人、系統、自我

(二)、策略規劃(Strategic Planni

1. 決定企業長期目標,採取行動、分配資源來達成目標的過程。

2. 略規劃流程:界定目標、分析環境資源、形成策略、執行策略、評估結果

(三)、知識管理

1. 透過知識挖掘與重組,提升企業內創造性知識的質與量,強化知識的可行性與價值,以實現知識的共用與創新。

2, 知識管理要素:KPIS,K=(P+I) S,K知識、P人力、I資訊、S分享

(四)、計畫評核術(Project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, PERT )

1. 計畫評核術利用網狀圖的方式,標示出整個計劃中每一種作業之間的相互關係,包括人力、物力、時間、資金及執行順序,據以分配工作,使計劃如期完成的一種技術。

2. 內容包含了管理循環中的三個步驟:計劃 ( planning ) 、執行( doing ) 、考核( controlling )

(五)、公益相關行銷(Cause-related Marketing)

1. 即善因行銷,以公益為主題,設計適當之活動,以提高企業形象或營收,目的在於希望目標團體接受某些理想、觀念或服務

2. 公益行銷的作用:提高企業品牌形象、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並促進與消費者間的間係。

 

 

二、

(一)、平衡計分卡模型


(二)、

1. 羅柏・柯普朗(Robert S. Kaplan)與大衛・諾頓(David P. Norton)認為傳統績效考核制度過於重視財務構面,因而提出平衡計分卡以四個構面協助企業達成內部與外部平衡,有益於規劃策略性長期目標。

 2. 四構面

(1).   財務構面:股東與資方對企業的期望

(2).   顧客構面:市場與客戶對企業的期望

(3).   企業內部流程構面:為達成股東與客戶對企業的期望,所應採取的業務營運方式

(4).   學習與成長:為達到上述流程,每一個員工應具備的能力與成長態度

 

三、

(一)、說明

1. 變革:組織受到內部或外部環境因素影響,為確保永續經營之原則並維護企業競爭能力,將企業資源進行重組或重置的變革方式,並降低不利因素造成的風險。

2. 抗拒組織變革的原因:

(1). 威脅傳統規範與價值改變

(2). 威脅權力結構的改變

(3). 工作技術和方法的改變

(4). 威脅個人工作利益

(二) 、降低員工抗拒策略

1. 教育與溝通:適用缺乏資訊或資訊不正確時,特點是具有說服力。

2. 參與及投入:員工擔保變革執行並協助整合。

3. 提升與鼓勵:調整員工抗拒的主要問題

4. 磋商:針對因變革所產生的損失進行磋商。

5. 明示或暗示、強迫:為爭取時效所採用的方式,使用不當可能引發更大問題。

(三)、組織變革的成功因素

組織變革時除了積極面對抗拒的聲浪外,完善的變革內容應具備下列因素,才能增進並實現成功之目的:

1. 想法:有新想法,是促進組織變革的動力。

2. 需求:實際與期望績效產生差距,就產生組織變革的需求

3. 採用:當組織接受建議或想法時,採用過程就為產生變革

4. 執行:組織成員採用新想法或技術進行變革

5. 資源:變革需要時間與資源來支援,並需要時間來觀察

 

四、

(一)、路徑-目標理論變數及圖示

1. 情境變數

(1) 環境權變因素:任務結構、工作團體、正式職權系統。

(2) 部屬權變因素:內/外控傾向、經驗、認知的能力。

2. 圖示

(二)、

豪斯的目標理論認為,領導者的工作在於協助部屬達成目標,並提供必要的指導與支援,確保部屬與組織的目標一致。理論提出四種領導者行為:

1. 指導型:讓部屬知道工作排程,給予完成任務的明確指示。

2. 支持型:尊重、平等的對待部屬,關心與理解他們的需求。

3. 參與型:邀請部屬共同參與決策制定,或尋問並採納其意見。

4. 成就取向型:鼓勵員工訂立具挑戰性的目標,並盡力完成。

 

五、

(一)、衝突

1. 衝突是指二方或二方以上的成員、群體或組織間認知到不相容的差異性,而形成的對立、不協調現象

2. 衝突形成的階段:潛伏期、認知期、感覺期、外顯期、餘波期

(二)、衝突解決途徑

1. 湯瑪士(Thomas)以「合作」為橫軸座標、「堅持」為縱軸座標,定義出五種衝突解決對策


2. 說明

(1). 規避(1,1):沒有力量或立場爭取想要的結果時,暫時選擇不面對不處理的消極作為

(2). 強迫(1,9):只追求自已的利益與目標,不考慮衝突對對方造成的影響

(3). 妥協(5,5):雙方為了爭取自已權益,彼上各做了某種層面上的讓步

(4) 順應(9,1):將對方的利益置於自已的利益之上,犧牲小我完成大我

(5) 合作(9,9):雙方都希望滿足彼此需求,盡力尋找對雙方都有利的結果

(三)、如何做好衝突管理

1. 接受衝突:衝突的發生為必然現象、不可故意抑制或忽視

2. 運用衝途管理5策略:探求衝突發生的原因及遭受到的威脅,採取適當策略解決

3. 製造衝突:衝突能為組織發掘潛在危機,適時調整與修正有助企業競爭力的提升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r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