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管理學名詞解釋:
(一)、工作擴大化(Job enlargement)
(二)、組織公民行為(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)
(三)、甘特圖(Gantt Chart)與負荷圖(Load Chart)
(四)、Chester Barnard(1886~1961)之權威接受論(Acceptance Theory)
二、Herzberg 的雙因子理論(Herzberg’s Motivation-Hygiene Theory)與傳統 Maslow(1954) 需求理論有哪裡不同?這些不同對其日後工作的設計有什麼影響?
三、影響組織設計的關鍵因素有哪些?並用其說明機械式組織與有機式組織有什麼差異?
一、
(一)、工作擴大化
1. 工作內容或範圍水平的擴大,擴大工作的完整性,增加工作種類或兼辦多種業務
2. 目的在增加工作的多樣性,降低單一工作的單調與乏味
(二)、組織公民行為
1. 組織中的個人表現出超越角色標準以外的行為,不求組織獎賞仍然能自動自發、利他助人,關心組織績效的行為
2. 包含五個向度:利他行為、自主意識、運動家精神、禮貌周到、公民道德
(三)、甘特圖與負荷圖
1. 甘特圖:用圖形或表格方示表現,以縱軸為項目(活動,設備或人名),橫軸為時間,圖表內以線條或數字代號來表示預計及實際進度的技術
2. 負荷圖:用圖形或表格方示表現,縱軸為資源,橫柚為時間,顯示安排負荷及閒置時間的技術
(四)、權威接受論(Acceptance Theory)
1. 職權來自屬下接受的意願,亦即只有在部屬接受主管的命令與指揮後,主管的職權才有意義。
2. 命令被屬下接受的條件:受命者瞭解、符合組織目標、不違背受命者利益、受命者有能力執行。
二、
(一)、雙因子理論
1.
理論提出促進員工工作成就感與滿意的因素多與工作本身有關,稱「激勵因子」;而僅能防止不滿足的原因多與工作本身以外因素有關,稱「保健因子」。
2.
激勵因子:能增進工作滿足,形成激勵。例如:成就感、升遷、工作挑戰
3.
保健因子:能防止不滿足,或僅維持原滿足效用。例如:工作環境、人際關係、政策
(二)、需求層次理論
1.
人們的需求有層次之分,當低層次的需求滿足之後,才會對高一層次的需求產生需要。
2.
當一組的需求得到滿足後,這組需求就不再為激勵因素。
3.
圖示:
(三)、比較
|
雙因子理論 |
需求層次理論 |
提出者 |
賀茲伯閣 |
馬斯洛 |
理論觀點 |
內容觀點 |
內容觀點 |
理論主張 |
防止不滿與帶來滿足的二種因子 |
需求有層次之分 |
激勵作用 |
只有激勵因子才能產生 |
未滿足的需求才有激勵作用 |
兩種激勵理論都在探求員工未被滿足的需求項目,找出並給予符合期待的需求,便能有效促進激勵作用,提高員工工作滿意度,達成預定目標之任務。
三、
(一) 、說明
1.
組織是指界定部門職掌,建立分工合作的關係
2.
機械式組織:高度正式化、高複雜化及高度集權的組織結構。強調層級結構、正式規章與制度,員工依擔任的職務取得職權,組織內所有事務具體而明確。
3.
有機式組織:為低度正式化、低複雜化,集權程度也較低的組織結構。相對於機械式組織,重視彈性及應變能力,組織內的職責畫分應避免僵化,工作內容設計應多樣化。
(二) 、組織設計的關鍵因素
1.
環境因素:組織所處產業環境快速變動或穩定的程度
2.
規模因素:組織規模大小,員工人數多寡影響垂直分化與分工的程度。
3.
策略因素:策略的執行方式將影響組織結構的設計。
4.
技術因素:技術條件影響工作劃分、工作程序與授權程度。
5.
人員因素:人員的教育程度、工作能力、自主程度。
(三) 、機械式組織與有機式組織的比較
比較 |
機械式組織 |
有機式組織 |
外部環境 |
穩定 |
變動 |
控制幅度 |
較小 |
較大 |
授權程度 |
較低 |
較高 |
分工 |
專化業程度高 |
工作沒有明確定義 |
行為導向 |
重視工作 |
重視人 |
溝通模式 |
強調垂直溝通與協調 |
強調水平溝通與協調 |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