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全球化是企業環境中的一項重要趨勢。請問全球化的驅力有那些?其內涵為何?(25分)
二、請比較社會義務(Social Obligation)、社會回應(Social Responsiveness)與社會責任(Social
Responsibility
)三者的不同,並請舉例說明。(25分)
三、請說明雙因子理論(Two-factor Theory)的內涵。(25分)
四、一個完整的組織變革模式包括那些步驟?請說明各步驟之內容。(25分)
【擬答】
一、
(一)、說明
1. 所謂全球化之概念是指企業將全球視為目標市場,同時也將全球視為生產工廠。
2. 而其造成全球化之趨力,一般來說包括:市場、成本、政府、競爭及科技五種趨力。
(二)、全球的趨力
1. 市場的趨力
(1). 企業走向全球化的最重要趨力。
(2). 全球顧客需求特質愈趨相似、通路與連鎖體系普及化、行銷策略漸趨一致性而產生市場的趨力。
2. 成本的趨力
(1). 全球規模佈局產生「規模經濟」與「範疇經濟」的現象,有利於成本的下降。
(2). 包括:全球搜尋與外包策略提昇營運效率、利用各國生產與營運成本之差異技術發展的特性。
3. 政府的趨力
(1). 來自於各國政府對於全球化的正面鼓勵。
(2). 例如:自由化貿易政策、貼補、優惠稅率、解除管制與民營化,或全球經濟區域的整合等。
4. 競爭的趨力
(1). 因競爭者所帶來之壓力而造就了全球化。
(2). 例如:維持在全球上相對等的競爭力量、追隨上游的腳步。
5. 技術的趨力
(1). 國際媒體與網際網路加快訊息的傳播,網路成為意見交流與整合的平台。
(2). 媒體影響消費者的認知與偏好。
(三)、結論
全球化佈局能為企業擴大市場取得競爭優勢,並獲取營運所需資源,但同時卻也承擔跨國營運的風險,包括國家文化、價值觀及地主國的干涉等,因此企業在進行全球化時必先了解當地國的市場,加以分析並評估策略,減少全球化帶來的風險。
二、
(一)、社會義務
1. 指企業有義務滿足指定的經濟和法律責任,而必須從事某些社會行為。
2. 例如:食品商品依法律規定須於外包裝標示成份、依法保障員工權益。
(二)、社會回應
1. 指企業為了回應社會的重要需求,而做出某些社會活動。
2. 例如:居民懷疑工廠排放廢水導致河川污染,而公佈排放廢水程序或增添防止水污染設備。
(三)、社會責任
1. 指在法律與經濟規範之外,企業從事「有益社會的事或行為」的意願。
2. 例如:捐贈、保護環境、進行公益行銷。
(四)、三者之差異
比較 |
社會義務 |
社會回應 |
社會責任 |
主要考慮 |
法律要求 |
社會偏好 |
道德真理 |
關注點 |
企業本身 |
企業與社會 |
企業與社會 |
積極性 |
被動 |
消極 |
積極 |
考慮的時間幅度 |
短期 |
中短期 |
長期 |
社會領先性 |
落後於社會要求 |
和社會的要求同步 |
領先於社會要求 |
三、
(一)、說明
1. 提出者:賀茲伯格(Herzberg)
2. 理論說明:員工對工作感到滿意與成就的因素多與工作本身有關,稱「激勵因子」;而僅能防止不滿足的原因多與工作本身以外因素有關,稱「保健因子」。
(二)、雙因子理論
1. 激勵因子
(1). 當激勵因子存能增進員工對工作滿足,當消失時,員工也不會感到不滿足的因素。
(2). 激勵因子與「工作本身」有直接關係。
(3). 例如:工作挑戰性、責任、升遷。
2. 保健因子
(1). 員工不會因為這些因素受到激勵作用,但缺乏時會帶來不滿足。
(2). 保健因子多與「工作環境」有關係。
(3). 例如:工作環境、人際關係、政策。
(三)、結論
激勵與保健二因子並非對立、衝突,而是二種不同的構面,賀茲伯閣雖以保健因子能防止不滿足,但許多學者卻認為該理論中滿意度的衡量缺少整體性,且也未提到滿意度與生產力間的關係而加以批評。
四、
(一)、說明
1. 組織變革:當組織受到內部或外部環境因素影響,為確保永續經營之原則並維護企業競爭能力,將企業資源進行重組或重置的變革方式,以降低不利因素造成的風險。
2. 學者李文(Lewin)將組織變革的程序分為解凍、改變、再凍結三階段。
(二)、組織變革的步驟
李文(Kurt Lewin)於《組織變革理論》中提出解凍、改變、再凍結的變革程序,茲就其內涵說明於下
1. 解凍(Unfreezing)
(1). 刺激個人或群體改變原有的行為態度,並化解造成這些行為的因素。
(2). 管理者應以正向積極的方式鼓勵成員接受新觀念。
2. 改變(Conversion)
(1). 使個體接受刺激而產生改變,可經由模仿而使個體學習到新的行為型態。
(2). 管理者應提供足夠的訓練計劃,創造出使成員模仿與認同的環境。
3. 再凍結(Refreezing)
(1). 個體放棄原有行為態度,使新的行為態度獲得增強。
(2). 管理者可善用獎懲制度,強調對新行為態度的支持。
(三)、組織變革的成功因素
組織變革時除了積極面對抗拒的聲浪外,一個完善的變革策略應具備下列因素,才能實現變革之目的:
1. 想法:有新想法,是促進組織變革的動力。
2. 需求:實際與期望績效產生差距,就產生組織變革的需求。
3. 採用:當組織接受建議或想法時,採用過程就為產生變革。
4. 執行:組織成員採用新想法或技術進行變革。
5. 資源:變革需要時間與資源來支援,並需要時間來觀察。
留言列表